《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1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确实,历史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枯燥无味,它原来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它比小说更跌宕起伏,比电影更紧张刺激,比美味更令人回味。
顾名思义,这本书介绍的就是明朝的那些事,忠实的重现了明朝的每件大事:从朱元璋白手起家到张居正雄霸天下;从于谦保卫北京城到大明王朝光荣灭亡……这本书就是一本史书,但与众不同的是,作者用诙谐的语言,有点小说式的写法,真正的把历史给写活了。通俗的语言中往往包含了从历史中体现出的真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史书,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原原本本,更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看法。它公正的评价了每一个历史人物,从正反两面分析事件,观点客观,给了我一种遨游在历史中的感受,它告诉了我,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作为史书,它在向我展现历史的同时,竟也在向我展示这个世界的许多原则,教会我思考。一般的小说,都是在叙述一个一个的故事,读时热血澎湃,但读过后,似乎大脑中就是白纸一张。但在读这本书时,我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每件事,每个人,作者都给了评价,但是,又留给了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就像朱元璋,大多数史书都把他塑造成一个开国功臣,但杀起功臣来又毫不讲理的形象。这本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实,朱元璋是杀功臣不讲理,不过这背后不仅是他心中的心理阴影所致,还有就是他对国家的担忧。从朱元璋身上,我又看出了他的无奈,以及现实的残酷,原则在利益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这些书中并未提到,但却是它教会了我思考,从历史长河中,为我所用。在不断深入发掘,深入思考中,我发现,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评价过,写这本书的和爱看这本书的人都是有思想的人。是的,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大量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又都是从大量和现实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比如:很多人说过,世上最好的老师不是名牌学校,不是特级教师,是兴趣
,但我要告诉你,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是的,这些观念或许很残酷,但现实也就是这么的残酷!它不像电影中的那样,有时正直的人不能成功,有时正义会败给邪恶,有时光彩的人的成功背后是一个个不光彩的'故事。不过,这就是这个世界!于谦惨死于自己的小错误,皇帝只是他人棋子……这么多的实例告诉我们,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过在这个污秽、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违反了规则的恶势力终究还是会失败,这也是这个世界的现实,道德与良知终究是存在的。历史原来可以这么精彩。
在大明王朝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无数有正义感、体恤百姓、热爱国家的人,对这些人,作者也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传播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里,爱国就不再是吹出来的,而是用无数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无数人不畏权贵在监牢中含冤而死,无数人清正廉洁为百姓办事自己却家徒四壁,无数人怒吼着战死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这不是轻飘飘的领导上的空话,这是装在人们心中的沉甸甸的信念啊!当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国门被他人攻打,他们没有抗议,没有洋洋洒洒写出,没有腆着肚子说官话。他们手握自己的生命,将爱国装在心中,奔向最需要他们的战场。历史证明,只有真正爱国的人,才会被人们铭记,才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历史,原来是这么的精彩。
这本书教给了我太多太多,甚至在读完书后,我有了一种想和作者谈谈的冲动。在历史中飞翔的感觉远胜于看那些小说,它的底蕴,它的现实意义,让人回味,让人成长。
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2《明朝那些事儿》,很热门的一部历史小说,销售量达500万册,据说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这本书的销量也可以排在前十五位。作者当年明月是一名普通公务员,利用业余时间,写下了这部讲述大明王朝276年兴衰历史的小说。
历史小说难免枯燥无味,作者曾讲,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参阅了大量明史资料,百分之九十都是正史,但明朝那些事儿捧在手上,却让人难以放下。历史小说从本质上来说,固然是让人去解读社会的规律,人性的规律,但作者轻松幽默的笔调,带有感情的写作,在勾勒出明朝兴衰过程中的事件、人物时,更让人愿意去解读,隐藏在当事人背后的种种:比如希望、犹豫、痛苦、权利、气节、度量、孤独、刚强、软弱、残暴、宽恕、忍耐、邪恶、正义、真理、坚持、妥协、善良等。
历史从某种角度讲就是一个个人物的组合,七册书要写尽明朝的皇帝、大臣、百姓不容易,书中短短两三页,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一生。用当年明月的话说就是,即使在他的书中出现名字的坏人,那都得是能量大到绝对能祸国殃民的坏人。但就是这样短短的评述,一个个在书中登场的人物仍然活灵活现,让人思考,这里举三个为例。
一是王守仁。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当年明月对其的评价是 “彪炳显赫,自明之后,唯此一人而已。”王守仁十八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做圣贤。然后他花了十九年,悟道,创立了心学。再然后,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传授心学思想,他成了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心学对明朝中后期的思想文化影响颇深;《明史》亦有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二是李时珍。李时珍医术高超名声远扬,三十四岁时便成为御医,但仅仅一年之后,就放弃名利回到民间,在随后的二十六年中足迹踏遍全国的名山大川、悬崖峭壁,尝无数植物药材,查遍天下医书,终写成《本草纲目》,这部中国医学史上的伟大着作。李时珍去世后三年,《本草纲目》得以出版发行。这部书的意义,甚至不需要用它的出版范围以及受到的夸赞加以肯定,仅仅知道它的出现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现在仍在继续,就足够了。
三是杨继盛。杨继盛出身贫寒,历经磨难,但始终秉承“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的信念。后经严嵩提拔任职武选司(兵部肥缺),在看清当时朝局黑暗、民生凋敝,皆因严嵩一党把持朝政后,明知不可胜,仍选择了死劾严嵩,此后在诏狱三年,受尽种种难以忍受的折磨,终被杀害,临刑前赋诗一首“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这些人物并无关联,但都不乏让人感动甚至落泪之处,这些故事中,除了闪耀着信念、坚持、勇气、忠诚、气节这些充满人性光辉的字眼外,也不禁让人去思考,支持他们这么做下去的动力是什么,或者说,他们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比如王守仁,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道”,是什么东西?值得花十九年时间来追求它,并此后的生命来实践它,传授它?比如李时珍,是什么信念,支持他历经艰难困苦生活,甚至在几次尝药的过程中中毒,差点丧命,仍用几十年的时间成就一书?比如杨继盛, ……此处隐藏10381个字……p>
一个出生于乱世之中,年少时就承受着失去父母的痛苦,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依靠,却用自己的一双手打拼下了江山,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曾受到朋友的背叛,但是他却毫不畏惧,一个只知道前进与奋斗的王者。
有谁会想到一个出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会成为后人所敬仰的王者,有谁会想到那个衣衫褴褛,受到人眼光藐视的乞者会用坚强的外表把一个内心很脆弱的自己从头到尾伪装起来,只为一个美好的明天。这一切的一切如迷一般,而朱元璋却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一一解开这些谜题。
独爱朱元璋,欣赏他遇到困难时的沉着冷静,尊敬他对待子孙儿女的那份柔情,仰慕他在战事中临危不乱的指挥。感觉连命运之神都很垂青这位帝王,他用自己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很多与他同一时代的杰出精英。他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大明帝国。
起义,一个令人感觉很伟大的词,同时也会让人想到历史上的武昌起义等,但是试想一下,真正处在那个乱世之中的人,有谁愿意盲目的加入起义军呢?就连朱元璋也有过很长时间的犹豫,因为他知道生命的可贵,他也很畏惧,可是他的心里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要为父母报仇,要时时刻刻铭记对元的仇恨。可是无论他怎么想,他的心理仍是没有强大到可以投身于起义这个行列,他明白一旦起义,没有回头之路。
然而,最终逼迫这位日后帝王起义的居然是元的官吏!他们并不知道朱元璋原本只想像他的父母一样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可元的这次逼迫既为朱元璋成为帝王的道路上埋下了伏笔,同时也将元自己送入了亡国的万丈深渊。可笑之极!可悲之极!可叹之极啊!
也许有很多人和我以前一样,觉得朱大帝的一生是灿烂的,辉煌的。但其实那只是表面,其实朱元璋的内心十分孤独,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看清楚了这样一个帝王内心的孤单和他的时代将要终结的无奈。他一生的辉煌,他个人的传奇,将永远铭记我心。
皇觉寺里,明月相伴,孤灯一盏,
濠州城中,谨小慎微,奋发图强,
鄱阳湖畔,碧波千里,火光冲天,
茫大漠,金戈铁马,剑舞黄沙!
开创帝国,保世宏规,光耀后代。
那句“孤灯一盏”着实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孤独,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孤单的老人独自守护着这个庞大的帝国,也许那时候的朱元璋也很害怕独自一人吧。
最让我感到愤怒和凄凉的一幕莫过于在朱元璋临终前的病榻旁,他的子孙儿女贪恋的只是他们眼前这位老人留下的巨额遗产,而不是这位老人……他可是你们的父亲,可是你们的祖父啊!也许这一刻的朱元璋,那个一直用坚强面对别人的勇士,终于可以放下这层伪装了他大半辈子的面具了吧,他在心里是否也难过?是否也会哭泣呢……不知道这位孤单的帝王如果得知他的儿子朱棣最终仍用战争夺取了政权,内心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心酸之至啊!
纵横宇宙,时代的变迁,经过了岁月的雕琢,如今已来到中国这个“朝代”,一切是那么的美好与和平,处在这个时代,我深感幸福。可是我仍然无法忘记668年前的那位帝王,那位叫做朱元璋的帝王。他的才智与军事能力无一不让人叹为观止,他的那种坚强与勇气着实让人佩服,,他的一生也做过很多错事,也错杀过很多人,但是,他的功远远大于过。“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这句气势磅礴的话也许可以算作这位帝王伟大的一生吧。聪明如他,机智如他,他用那一场场与敌人的斗智斗勇诠释着他的王者风范。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篇11有人说中国古代的历史是乏味与无聊的,仅是朝代的兴盛到衰败,再到被其他朝代所取代。我原先也抱有同感。
可是,当一本叫做《明朝那些事儿》的书出现在我的书架上后,我对这些看法改变了。
的确,这本书很生动,很幽默。但这并不是重点。这本书告诉我,历史是有情感的,时间是公正的。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他自己的情感,比如写朱元璋:当史料中告诉我们,每个开国皇帝是多么英明伟大时,《明朝那些事儿》告诉我:其实他们很普通。
朱元璋,仅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出生时其实啥事都没有,童年也很苦,按作者的说法,叫“在一间冬凉夏暖,四面通风,采光良好的破茅草屋里度过”的,那么,这样一个人怎么就当了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就是凭借着信念。这就是历史,有趣的,但又严肃的历史。如果有人只把《明朝那些事儿》当成小说看,那可能就错了,因为我们应去看历史的本质。
元末的统治是极其腐败的,元朝的统治阶级,任何时候都可以找理由向人民要钱----尽管人民也没钱。元末了,黄河泛滥,淮河旱灾,元朝腐败的F眼中的人民百姓,像牲口一样,被使来唤去,无数人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被饿死、累死,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人,一无所有,连做和尚都被欺负,但他活下来了,而且名垂千古----他有信念。
他亲眼见到了亲人被饿死,灾害的发生,他一无所有,只剩信念。他不再是牲口一样的人民,他是能面对一切困难的勇敢者,一个坚持不懈的斗士。长期困难、痛苦的生活可以改变一个人,朱元璋就被改变了,成功地被改变了,他经历过无数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灾难给予其信念。用三个词来形容一无所有的朱元璋:可怜、可悲、可叹。
这样一个可怜的人,用他充满悲哀的前半生,换来了无数的赞叹----他已经把那颗脆弱的心,变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的来源。书中有一名话也可形容那时的朱元璋:不要以为弱小的人,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人,就没有尊严,弱者与强者的唯一区别,就是信念的坚定与否。我想,这就是历史想让我们学到的吧。于是,明朝出现了,让一个雄心壮志的农家孩子一手支起。
书中只写了这个吗?只告诉我们朱元璋的伟大经历吗?不,还有许多,明朝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无数伟大在这里诞生、在这里展现信念。世界上首个巨型远洋船队,郑和的船队名扬世界,展现了强盛的东方帝国那无法掩盖的光辉,一艘艘 般的宝船,“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的无敌舰队,七下西洋,没有战争、流血、掠夺,而是四个字:以德服人。
是的,中华民族那闪烁着光芒的品格就照向了西洋,书中说,为和平的使命,我说,为和平的`信念,为了没有欺压,没有痛苦。大家都是兄弟,朋友,彼此互相尊重。我们不宣扬自己是多么高尚伟大的民族,不乱教说自己为和平而来,明朝人实在,直接带给弱国小国丰富的商品,援助品,尽着大国的风范,大国强盛再去帮助弱小,用和平架起桥梁。
这样才会有美好的世界与未来。我想,这就应是全世界、全人类的伟大信念。这样伟大的精神,再与那些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相比,先进了多少?几百年吗?几千年吗?我看连现在的某些国家,可能都无法拥有这些精神。一句话说的好,暴力不解决问题。这就是历史,伟大的历史,让你去看,去想,去赞叹,也去对比。
读《明朝那些事儿》,让我看到了世界的残酷,人性的贪婪,但还让我看到了信念,忠诚,仁德,坚持。书的最后,有写血书“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大明孤臣黄道周”的黄圣人,也有为了兑现承诺“故虽死,无憾!”的徐霞客,这些都是历史,也只表达同一个历史的主题:信念决定成功,信念成就未来。就让我们以历史为鉴,让信念带领我们去爱,去感动,去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