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后感

时间:2024-07-08 12:41:04
《家》读后感合集15篇

《家》读后感合集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读后感1

今年读的书皆属上乘,李怀宇著的《家国万里》堪称一本难以释怀之作。这本书教我们这些所谓的学人,怎样读书,怎样写作,具有可操作的现实意义。在寒冷的冬季里,会给你带来阳光般的温暖。

李怀宇第一个采访的是余英时,可以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杰出学人的领军人物。其中,钱穆和杨联升对余英时影响深远。钱穆要余英时在经史子集上选取最重要的原典下扎实的功夫,必须做到“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地步。决不能书未读通,便抢着想表现,急于发表文章。杨先生教我学习西方学术理论:读原始文献;还有你必须广泛阅读相关的他人著作,英文、法文、日文等不能放过。还有印象最深的就是要放弃权利,不能丢掉学问,“我对政治只有遥远的兴趣。”余英时的学术经验:人文学者做研究要靠自己的心、头脑,随时都要在一个严谨、具有批判性的状态当中。王泛森回忆:余英时看西方的书很多,很及时,旧学也很厉害,所以对题目的潜释看得很恰当。

印象最深的是王鼎钧的通达文章,作家必须有酬世之量、传世之志。我知道卑鄙的心灵不能产生有高度的作品,狭隘的心灵不能产生有广度的作品,肤浅的心灵不能产生有深度的作品,丑陋的心灵不能产生美感,低俗的心灵不能高级趣味,冷酷的心不能产生爱。一个作家他必须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他得修行。

还有巫宁坤的.受难心史。1957年被划为“极右分子”到北大荒接受劳动改造,他带去的是《哈姆莱特》和《杜甫诗选》,还有沈从文的作品,这些书陪伴着巫宁坤度过了苦难的岁月。看来,书籍能帮助人提高知识层次、理论修养,更能给人带来以光明与温暖。

还有,采访刘再复。我很欣赏美国人崇尚正直,以诚实为第一品格,把说谎话视为最大的耻辱,我很喜欢这种民族性格。刘再复当年离开中国带走的两本书是:《红楼梦》和《散宜生诗》(聂绀弩)。刘再复对聂绀弩非常怀念,他在刘再复的心目中是一座人格山峰。刘再复从读书中追求跟伟大的灵魂相逢。用他的话讲,读书读深了,就可以跟苏格拉底、柏拉图、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康德、托尔斯泰的灵魂相逢。但在现实生活中,能跟一种伟大的人格相逢,更是一种幸福,跟聂老在一起,他的人格光芒一直射到我的血液深处。聂绀弩写诗给刘再复:彩云易散琉璃脆,只有文章最久坚。聂老告诫刘再复:不要多想以前的恩怨,什么都可以放下,就是写作不要放下。沈从文讲:文学不能只有兴趣,要有信仰。另外,中国文化的特长是感悟,不是逻辑。

总的来讲,《家国情怀》这本书是一本有厚度、有广度、能给人以思考的一本书,在物质文化泛滥,人们普遍缺少信仰的今天,有所追求的人生显得弥足珍贵,当然这本书还包括作者采访张灏、唐德刚、夏志清、张充和、孙康宜、赵如兰、林同奇、董鼎山的详细记录,限于篇幅,没有一一道来,恕不赘述。

《家》读后感2

自己一直以为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比如:棍棒教育等,但是,随着自己越来越多的读书,越来越多的思考,已经不太认同所谓传统的教育方式了,但是,自己在具体的执行上,有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自己一直以来做的不太好的地方。

看完这本书之后,自己觉得一定要改,而且,要有行动地改变。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有如下几点:

第一,婴幼儿时间的教育。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太小了,也谈不上所谓的教育,更多的是陪伴,但是,陪伴也不仅仅只是每天陪在孩子身边就行了。中国的一大特点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这是广大中国农村的特色。

城市里的工薪人员,可能要好点,至少下班回家能陪陪孩子。所以,对于农村的父母,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能陪伴孩子成长,书中强调,特别是孩子在3岁内,一定要有妈妈的全程陪伴成长。

光是陪伴还不行,还要能做到足够好的妈妈与原始母爱贯注,妈妈能非常敏感,能与孩子建立起一种类似于“心灵感应”的交流。这样就会让孩子在陪伴的过程中,慢慢形成自己的人格,非常有益于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

对于这一点,我相信很多城市中的工薪阶层,应该比农村的父母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吧。陪伴孩子的成长,可不仅仅就是一直在孩子身边,而是要“用心”去陪伴。对于这点,我个人的思考是:高质量的陪伴。就是那怕我是一个月,两个月和孩子的分离,但是,每次和孩子在一起的几天,都是用心在和孩子交流,也要比只是人在而心不在孩子身边的要好,当然,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思考。

第二,青春期的教育。当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都会出现一些叛逆,而这些叛逆,正是从小父母教育的问题导致的,父母从小对孩子的控制欲越强,孩子青春期的叛逆越强烈。

所以,从小就要学会,主动让孩子发挥,要引导孩子自主选择,独立思考,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而不是一味地去按着父母的意愿安排孩子做选择,还美其名曰:都是为了孩子好。

青春期,要以引导、沟通、聊天为主,做孩子的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这点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就是权威的挑战,所以,真正要改变的是中国家长父母,而不是孩子。

第三,成年之后,应该尽早让其与自己分离,不要把孩子用爱的名义,拴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即害了孩子,又害了自己。网络上被网友们吐槽的.巨婴是如何产生的,就是以上三步都没有做好,一步一步地,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养成了巨婴。

对于孩子,整部书,首先,以高质量的妈爱陪伴为主,其次,当孩子慢慢长大之后,就要学会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当孩子形成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后,很多的决定、选择,才不需要父母帮其完成,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地就“独立成人”了。

书中也有了对于夫妻关系的描述,但是,主要还是以家庭教育中的孩子为主,特别是母亲这一角色对孩子成长的至关重要性,所以,这也导致了看完这本书的女性朋友们,都觉得太不公平了,感受养孩子、教育孩子都是母亲的事了。在我看来,想要孩子健康的成长,父亲的角色同样重要,只不过,本书是以母亲与孩子为主线来讲述的。

《家》读后感3

故事以饥饿艺术家被草草埋葬而告终,而阅读后纷乱的思绪却难以梳理,伴随阅读的困惑始终萦绕于心难以释怀。卡夫卡通过这篇小说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虽然可以活下去,但我无法生存。”如果卡夫卡这句话能够成为我们理解其作品的钥匙的话,那么我们有理由

说,饥饿艺术家的生存困境就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这困境源自于人与社会的矛盾,高雅与庸俗的矛盾,精神与物质的矛盾。

首先,我们每个人既是有着自我意识的个体,同时又是社会的人。社会的价值取向会的流行时尚,无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维。当社会以“票子,房子,车子”作为成功象征的时候,人们不得不在物质利益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像饥饿艺术家那样在名利面前 ……此处隐藏11859个字……新习俗、新文化,敢于与旧的习惯势力展开英勇的斗争,最后,他与这个封建大家庭彻底决裂,追求自己的新生活。这是小说最主要的人物。三兄弟是小说三个主要的男主人公。小说还写了三个主要的年轻女性,她们是鸣凤、梅与琴。鸣凤是一个丫鬟,与觉慧产生了恋情,但她的爱情被高老太爷击得粉碎,高老太爷要把她卖给一个姓冯的老封建做妾。鸣凤宁死不从,投湖自尽,以示抗争。小说写梅的笔墨不多,但这个人物写得相当的感人。她与觉新产生了爱情,但由于封建包办制度作祟,双方家长的反对,这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最后在忧郁、病魔的交加下悲惨死去。鸣凤和梅都是新旧交替时代时的悲剧性女性,都是旧婚姻制度的牺牲品,两人都值得人满怀同情。琴是一个觉醒了的女性。她勇于接受新事物,积极追求民主自由思想和自己的婚姻生活。她与觉民自由恋爱,获得了感情满足。这是一个幸福的女性。这三男三女是恋人关系,每一对恋人走得爱情道路都不同。

有人说《家》是现代《红楼梦》,这话不无道理。两部小说都写一个封建大家庭,都宣扬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是两者思想内容上相似之处。《家》和《春》、《秋》组成激流三部曲,《家》中的不少人物还延续在《春》、《秋》中,既然看了《家》,《春》和《秋》就不得不看。

《家》读后感14

昨天看了一部电影叫做《外婆的家》,剧情一般说感人其实也还好,但是给我的感觉却很不一样,因为它就像描写我的过去的生活一样。

我的外婆,一个盲人,一个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盲人,一个在深山里生活了几十年的盲人。你们或许很难想象她是怎么生活的,但是她的确就是这样生活过来了,菜园的菜不会比你家的差,家里不会比你的家脏,煮的饭也不会比你所吃过的任何一顿差。

小时候,我很不能理解婆婆为什么要一个人住在那里,不与外界交流,妈妈一次次的请求把外婆接到家里去,都被拒绝。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骑着自行车把我带到外婆家,那时候,我很不喜欢那里的人和事还有环境,感觉没有安全感,甚至夜里会听见狼的叫声。每次去我都会嚎啕大哭,记得有一次,妈妈把我放在外婆家一个礼拜,我哭着看着妈妈离开我的视线,整天就只知道发呆,躺在那张已经坏了的躺椅上,外婆家门前有两棵松树,两棵树之间构成一道空隙,我每天就望着他们想着妈妈什么时候能来接我回家,外婆很是勤快的做饭洗衣,而卧,若无其事,甚至不喜欢在外婆的家里多呆一分钟,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个长满草长满树的荒山野岭。在那几天中,外婆尽量满足我的.需要,做我喜欢吃的龙虾,做我喜欢吃的糖醋排骨,那时候弄龙虾是件相当麻烦的事情,可是,为了我~~~外婆~~~

过了几天,妈妈来了,接我走了,那时候的窝心里有种高兴,可是却也有种悲伤的情绪在纠缠,看着外婆看不见的双眼,我的眼角泛起了泪花,外婆走着路浮着拐杖,没走出一步都要探一下前方的不明物体。

后来,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喜欢上了这个青山绿水相依的深山老林,我喜欢坐在树下听着蝉鸣,喜欢拿着那张坏的躺椅躺在树林中间,茂密的树林挡住了强烈的阳光,你能想象出那种凉爽的感觉吗,以后那里就是我的专属度假村了,每年的夏天我都会去呆上一段时间,为了体验那种远离尘嚣的凉爽安逸,更重要的是我的外婆,我好想你。我学会做菜,外婆很喜欢我的青椒土豆炒肉丝,我的朋友以为我是因为爸爸妈妈工作忙才学会弄几道菜的,其实,是因为我的外婆,我总想外婆吃到我弄的菜开心的样子,那仿佛是我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

外婆家那边的铁路开通了,每天都可以听到轰隆隆的火车撞轨声,给那样人烟稀少的老林带来了一份热闹,于是我每次去的时候,喜欢躺在铁轨附近的树林里,看火车经过的情形,我喜欢在铁轨上刻上不开心和开心的事情,让火车带走我的喜怒哀乐,如今,不知道那里怎么样了,曾经的话语还在吗。

外婆走了,安详的走了,走之前没有什么痛苦,我明白,外婆的一生都在这里,这样一个人烟稀少的老林,外婆的最宝贵的年华以及最苍老的年华都在这里,我小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外婆不肯走不肯去她的子女们家中,现在我明白了,她已经和这边老林融为一体,不能分割,离开了她,外婆的生活将不知何去何从,我也热爱这片老林,它有着我的太多的童年记忆,快乐、伤悲。

《家》读后感15

巴金的长篇小说<>之一<>,在走马观花中,我很快地把它读完了,在读这部名著时,我的心充满了悲愤与怜悯,即使现在读完了,我的心还是被其中的主人公占据了,我的心在燃烧,我的思潮在翻滚,我是在悲愤,是在惋惜,是在痛心啊!但我暗暗为自己庆幸,因为吃人的封建礼制已被前人埋葬,我应当感谢他们.在无数的可怜的生命做了陪葬品后,一些可爱的勇敢的人奋起而攻之,打碎了,幻灭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前饱含女子血泪的旧路我们不会重蹈.这是最大的幸运啊!

作为大哥的觉新样貌清秀,品学兼优,本有着大好的前程与美满的梦,但在吃人的封建礼制面前他屈服了,接受了,忍受着别人难以明了的`苦衷,博得长辈们表面上的暂时的友好对待,但他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被迫与所爱的梅分离,娶了另一个少女,梅却被嫁到赵家受气,不满一年即守寡回娘家,最后含恨而终.他也热烈地爱着她的妻----一个善良贞静的女子,但他却不能保护她,让她任人摆布,听着她在为他生第二个孩子时的痛苦的呻吟声却不能进房看她,知道妻因难产而殒逝却不能与之见最后一面,却只能够忍受.他甚至还做过封建礼教的刽子手,逼二弟觉民完婚,,但最后,他有了一点觉悟了,他终于帮助三弟成功地逃出了这个可怕的”家”!我讨厌觉新这样的人,他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无能,他不去争取他所爱的梅,也不能保护他所爱的妻,他还是一个男人吗?他眼睁睁地看着这个他一直维系的家扼杀他最爱的两个女人的生命,是他的懦弱害了她们啊!他的顺从扼杀了他自己,也摧毁了她们.然而,他却是最值得人同情的,前途失去了,美景幻灭了,一切都在黑暗中挣扎,没有幸福可言,更没有希望所在!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人物!这是怎样一个吃人的世界!但对于觉新,我就能够憎恨他吗?

他是最大的牺牲者啊!我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二哥觉民,拥有进步思想,但不坚定,他是处在守旧与进步之间,然而,就是这样,他凭自己的力量,得到大哥和三弟的帮助,赢得了琴——一个进步的充满自信的新女性,他可以说是<>中最幸运的一个了!三弟觉慧,不但拥有进步的思想,而且意坚定,他最初与俾女鸣凤相爱,但无情的长辈把鸣凤迫得投湖自尽,这成了觉慧心中一道永远的痛!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讨厌觉慧,因为他的自私,连鸣凤向他诉说一切的机会都给扼杀了,他还曾想过放弃鸣凤,让这样一个十七岁的纯结少女嫁给六十多岁的老头做姨太太,任人糟蹋,然而,鸣凤为他牺牲了,她为他留下了一具清白的湿淋淋的尸体,和一个苍白的吻.觉慧的反抗为他赢得了光明的前途,他终于摆脱了这个家,然而,他不是成功的,他为了事业失去了爱情,或许在那个时代,爱情的位置是何其次要的.那个黑暗的年代永远地过去了,但<>在批判那个时代的同时正昭示着青春的可爱,对啊!青春是多么的可爱,我们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岁月中,我们充满了激情,我们的心里洋溢着爱!只要心中还有梦,就能忍住多少痛. 只要心中还有爱,那就离快乐很近,离幸福不远了!

《《家》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