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重点:扇形统计图。
难点: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呈现扇形统计图
某校学生最喜欢的文艺节目情况统计图
1.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1)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5%
喜欢相声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8%
喜欢小品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25%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12%
(2)喜欢同一首歌的人数最多
绝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同一首歌,小品和相声
喜欢其他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少
2.说一说这是什么统计图,它有什么特征?
(1)扇形统计图
(2)特征: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二、解疑合探:
教学例
1出示课文例题统计图
下面是一幅彩电市场各部分品牌占有率的统计图
(1)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A、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20%
B、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5%
C、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10%
D、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8%
其他品牌彩电占市场销售量的47%
(2)有人认为A牌彩电最畅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①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题中的数量
②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汇报交流结果
经过讨论,交流,使全体同学懂得:在“其他”里面还可能包含有比A牌更畅销的彩电。所以,从这个统计图不能判断出哪个品牌的'彩电最畅销。
(3)建议
上面这幅统计图提供的数据不清,无法全面地反映有关彩电市场各品牌占有率的情况,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①通过交流,使学生懂得:“其他”所占有的份额应该是最小的部分,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各个数量占有率的情况,突出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
②建议:在进行数据整理时,将“其他”当中的一些品牌彩电所占份额单单独计算,在统计图中详细标出它的占有率
三、质疑再探: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四、运用拓展:
1.完成课文练习十一第1题
(1)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从图中你能判断出喜欢哪种文艺节目的人数最多吗?为什么?
(3)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2.布置作业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
课本第99页例9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第7-10题。
教学目标:
懂得商业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相同,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重点:
按折扣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对折扣的理解,并正确列出算式。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春节假期是人们旅游和购物的好时机,许多商家都看准这一机会,搞了许多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有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的信息。
刚才很多同学都说出了一个新的'词:打“折”。同学们所说的“打八折、打五折、打七六折、买一赠一、买四赠一”等都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打“折”。
二、实践感知,探究新知
1、提问:看到“打折”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全班交流。
小结:工厂和商店有时要把商品减价,按原价的百分之几出售。这种减价出售通常叫做打“折”出售。
出示:华联超市的毛衣打“六折”出售。
提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那如果打“五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呢?
小结:“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提问:一件衬衫打“八五折”出售是什么意思?打“七六折”呢?
质疑:刚才很多同学课前了解到的的信息中都有打“折”一词,现在请你说说你了解到的信息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打折信息的意思。
提问:说一说下面每种商品打几折出售。
①一辆汽车按原价的90%出售。
②一座楼房按原价的96%出售。
③一只旧手表按新手表价格的80%出售。
2、教学例9。
学生自己读题。
出示例9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提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数量作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尝试。
全班交流算式和思考过程
解:设《趣味数学》的原价是ⅹ元。
ⅹ×80%=12
ⅹ=12÷0.8
ⅹ=15
答:《趣味数学》的原价是15元。
3、引导检验,沟通联系。
启发: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你会不会对这个结果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独立进行检验,再交流交验方法。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原价15元乘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4、指导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学生解答后交流:你是怎样想到列方程解答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相等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六第7题。
指名口答。
2、做练习十六第8题。
让学生 ……此处隐藏14935个字……,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探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有关系吗?行驶的时间是怎样随着路程的变化而变化的?行驶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探究第3个问题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引导学生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对应的比,并要求学生求出比值。)
2.引导学生交流并聚焦以下内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时间扩大、路程也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缩小;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的,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板书关系式)。
3.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给予具体说明: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咸正比例(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4.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数学概念是客观现实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的来源一般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从实际经验中概括得出;二是在原有的初级概念基础上通过新旧概念的相互作用而获得。正比例概念的形成属于前者,因此例1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表格,让学生通过对表中数据的观察和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本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例题中的表格,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接着用三个引探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发现路程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最后,聚焦、明晰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特点。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经历正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自主探究,尝试归纳
出示例2: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所用时间如下表,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速度(千米/时)406080100120……时间(时)3020151210……
1.出示供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当速度变化时,时间是否也随着变化?这种变化与例1中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不同?速度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交流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速度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速度变化,时间也随着变化;例2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速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的乘积一定,可以表示为“速度×时间=路程(一定)”(板书关系式)。
3.在发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引出反比例概念(板书“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从生活原型中逐步抽象,从已有概念中衍生,从数学概念的学习中迁移等,都是建构数学概念的有效方法。有了学习正比例的基础,反比例意义的学习应更加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本环节除了让学生发现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还让学生仿照正比例的意义,尝试归纳反比例的意义。这样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经历反比例概念的形成过程。]
(三)对比探究,把握本质规律
1.将例1、例2教学时探究发现的内容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揭示正比例、反比例的内涵本质。
多媒体呈现:
例1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例2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2.探究活动。
(1)让学生仿照例1完成教材第62页“试一试”(题略),仿照例2完成教材第65页“试一试”(题略)。
(2)引导学生将成正比例的量与成反比例的量进行对比探究,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例1中路程和时间相依互变,速度不变,例2中速度和时间相依互变,路程不变,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从变中看到不变;例1中速度是不变量,例2中路程是不变量,同样都有不变量,例1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而例2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这样的对比有利于学生从不变中看到变。变与不变关键要抓住本质——“比值一定”还是“积一定”。对比探究活动旨在让学生把握概念内在的联系与区别,形成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认知结构。]
(3)引导学生尝试用字母表达式对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进行抽象概括。
启发学生思考:①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②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反比例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正比例y/x=k(一定)”,“反比例x×y=k(一定)”。
[概念符号化在概念教学中很重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之一是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学生概念形成的主要过程为:感知具体对象阶段、尝试建立表象阶段、抽象本质属性阶段、符号表征阶段、概念运用阶段。在符号表征阶段,学生尝试用语言或符号对同类对象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本阶段教学是概念符号表征阶段,在这个阶段之前,学生对正比例、反比例的本质属性及特征有一定的认识,可以开始尝试用符号对正比例、反比例进行概括。“y/x=k(一定)”,“x×y=k(一定)”,是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抽象表达,是揭示正比例、反比例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3.组织对比性练习。
(1)成正比例、反比例的对比练习。笔记本的单价、购买的数量和总价如下表:
表1
数量/本2030405060……总价/元3045607590……
表2
单价/元1。52456……数量/本4030151210……
在表1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数量和总价成关系。!
在表2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单价和数量成关系。
[将获得的新概念推广到其他的同类对象中去,是概念运用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理解概念的过程。表1是成正比例的量,表2是成反比例的量,这种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对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认识,对正比例或反比例中两种量变化趋势和规律的把握。]
(2)成比例与不成比例的对比练习。
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哪些成正比例,哪些成反比例?哪些既不成正比例也不成反比例?
①圆的直径和周长。
②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③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经看的页数和未看的页数。
[这一类型题比较抽象,学生只有对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才能正确地作出判断。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能力。此题型在新授课上还只是让学生初步接触,重点训练还要放在练习课。]
(3)从生活中寻找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实例,进行对比练习。
[举例练习是概念巩固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让学生独立找生活中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实例,可能有一定难度,我们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此练习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