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感知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全文语言不仅有准确性,更具有生动典雅的特色。文章不仅告诉我们物候知识,更倡导我们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点拨。
4.品析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思路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质疑激趣
由古诗导入课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师生共同参与,达到熟悉课文,了解内容的'目的。
三、理清脉络,梳理顺序
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下快速梳理文章脉络,并获得新的阅读方法,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赏析文章离不开品析语言,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以朗读激发兴趣,以点拨代替串讲,以合作交流代替灌输,引导学生,调动学生,准确而深入的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转化已学知识,调动已有经验,合作交流,既巩固本课所学,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终极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物候,并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以学习说明文为契机,学习创作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课型: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的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印象,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①学生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决定气候的因素
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②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不仅眉目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而且重点突出。)
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这样条理就很清楚。
③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运用刚才介绍的方法画出重点句或关键词,概括回答。)
A物候和物候学的含义
重点句:“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这些”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指的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的大自然语言。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着重要性
重点句:“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这里”是指上文内容,“下面”是引起下文。
C 研究物候学有重要意义
重点句:“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此外”指除农业之外的范畴,即其他方面的意义。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通过圈点总括句的方法,熟悉了课文内容。 ……此处隐藏5121个字……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教材分析:本课文是知识性小诗,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全诗共7节。诗歌语言生动活泼,适合朗读背诵。
学生分析:本诗歌的语言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对大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对大自然本身有一定的好奇,有探索的欲望,因此理解本诗歌并没有难度。所以教学时着重于朗读背诵,利用小组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理解4个新词的`意思。
能力目标: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能仿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写句子;能背诵课文;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接的科学知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大自然的其他的语言。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1、灯会说话,它能说些什么呢?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说说阅读儿童科普文章达到方法。
触摸文本。
自由学课文,课文主要写什么?
感知文本。
1、分小组学习本课的生字,提出并讨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指名读轮读齐读。
3、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体味文本。
1、学习第1、7小节。
a自由读第1小节,你读懂了什么?理解到处。
b讨论:怎样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光仔细观察行不行?
c读第7小节,讨论:为什么不行?(还要观察思考。)
d指导朗读。
小结:要懂得大自然的语言,还要动脑筋思考。小作者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
2、再读探究。
a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分组学习讨论。
出示学习方法:想想你准备研究什么?(1)读好这首诗歌。(2)品味这节诗歌写得好的地方。(3)懂得这节诗歌中的科学知识。
b分组合作探究、活动。
3、汇报交流。A大雁组
B蝌蚪组
C蚂蚁组
D大树组
E白云组
4、质疑问难。
赏析文本。
1、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朗读课文最喜欢的小节,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练习背诵。
内化文本。
1、刚才我们学了5种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你能说说其他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吗?
2、你能把你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用一节诗歌的形式写出来吗?
3、学生习作,赏析习作。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板书设计:
14
大自然的语言
(发现)
(理解)
(观察)
白云、蚂蚁天气
(思考)
蝌蚪、大雁季节
大树、年轮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