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7 01:11:13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

《铺地面》是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的内容,对于面积的含义学生较难于理解,并且很容易和周长弄混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面积和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基础上引发本课内容,这样有助与学生以后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讲这节课时,我注重学生的动手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通过在练习本上分别自己剪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亲身、直观地去感受这些面积单位的大小。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学生都能够在本上画的出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要比用眼睛看有更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里画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让学生直观的看到他们之间的关系是1平方分米里面有100个1平方厘米,从而总结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之后平方米和平方分米的进率,因为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进率也是100。在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时候,由于这两个面积单位太大了,但是为了能让学生能够理解,我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相关实例,从而便于学生理解。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体现了合作精神。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破了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间的关系,先让学生通过计算面积总结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然后利用规律很简单地总结出1平方米与100平方分米的进率关系。

练习有由浅入深,结合身边的事物,体现新课标精神,学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践应用。这样就可以水到渠成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2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习、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这样的学习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平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计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平方厘米。

通过平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平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习,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心情难以平静。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 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教学!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和一位小数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分米、米的知识,揭示了小数和分数的联系,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在练习中学生在小数表示的意义和小数的写法上还是出现了混淆。我觉得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也是在作业上容易出错的地方,还是需要通过练习来解决。

教材先安排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再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最后介绍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初步分成了四部分,先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引出为什么学习小数,学习小数有什么作用,接着在观察对比中理解零点几的小数意义。第二部分,则在商店中进行把几元几角换成元作单位的过程,引出几点几的小数,并让学生进行相互间的换算。第三部分,让学生自学书本上关于小数的知识,让学生交流读懂了哪些知识。第四部分则是把前三部分整合在数轴上总结练习,感受整数和小数的区别,并在数轴上找到小数从而理解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练习的安排有层次,每个练习的安排也都有它的目的性,讲评时也应该注意轻重缓急,能有重点的进行评讲。

通过反思,我发现孩子的情况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去,要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教学。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4

本节课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导入新课时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一方 ……此处隐藏4786个字……想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具备的旧知识通过努力是可以达到新知的彼岸的,学生已学过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这两个单位,老师再次用看书自学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平方米,学生当然觉得索然无味,采用猜想创造就不一样了。教师可以说:“平方分米不适合量墙面,那个适合量墙面的面积单位可能是什么呢?猜一猜?” 这样,有意撩拨一定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也会在推断中获得数学猜想的成功与快乐。

三、思想渗透

思想教育应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相对于语文来说,数学可能离思想远一些,但我认为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如这节课中,我的话虽不多,遵守纪律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却悄悄地潜入到了学生幼小的心里。这比空洞的说教,牵强的附会的效果要好得多。 思想渗透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以数学教学过程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的特征。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中口算乘法第一课时,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以及本课在本单元教学中的基础作用,我将教学目标预设为:尝试口算方法探究过程,学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及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体验多种口算方法及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为重、难点。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辅以教师点拨、精讲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不足之处:

1、借助实际问题学习口算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相应的生活实例和问题情景,如邮递员送信、送报纸的情景、小朋友买邮票的情景等,创设生动的。情景,让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接着探究口算方法,进而解决所提出的实际问题。我发现把探讨口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于一体,学习材料饱含生气,对学生有吸引力,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讨口算方法,又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为什么要口算,切实体会口算的意义和作用。把数学学习置于现实情境问题之中,是今天数学教学所提倡的,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并努力做好。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口算方法。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改革理念之一。本节教学,我预设了学生自主、合作、讨论的学习情境,旨在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已有的口算方法,探索新的口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适时组织讨论、交流,以完善学生对口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课堂教学中,学生均能主动参与学习,只是不太善于根据固有经验迁移运用,对口算方法的表述也不够准确。在这方面,我虽及时为学生指正,但是效果不是十分明显。可见,在这方面,我仍需加强学习、锻炼,以便给学生做好点拨、指导。

3、提倡、鼓励口算方法多样化。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倡导学生运用、体验多种口算方法,但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多数学生方法单一,而且经我点拨后,未见很好的效果。课后,我深入思考,认为本班学生已学习过本节内容,应是教师曾强调:两个因数相乘,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两个因数的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0所致。这也给我启示,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多角度思维,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交流,培养学生“能为实际问题选择适当方法”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而非简单地教会为止。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3

“小数的大小比较”并不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早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在幼儿时期就会对两个商品的价钱的高低进行比较,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在三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会借助“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来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但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进行的`学情分析,发现学生的正确率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往往会用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来比较小数的大小,误认为小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因此,我这节课主要明确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就大,这也是小数大小比较的难点。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4

本课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桥梁,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索真实世界的数学问题。渗透算法多样化数学思想。在计算0.8+0.6有的是口算时,而有的列竖式。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从多角度解决同一问题的数学思想。

此外,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板书的目的性不强,使重点不够突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较少,使得评价方式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争取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15

《24时计时法》这节课,是学生在学完时分秒后学习的,因为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是“时间”这部分知识的一个难点。“24时计时法”,是一个比较接近实际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普通的计时法比较熟练,而“24时计时法”是交通,运输等部门通用的时间。教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利用生活情境,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开始我让学生“猜猜昨天老师7:00在做什么?”由此引出争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先引出普通计时法,然后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告表,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会用到另一种计时方法,即24时计时法。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学生初步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有了很好的.掌握。

2.注重直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24时计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然后在演示过程中一半学生说普通计时法,一半学生数24时计时法,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时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一日有24小时”。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4.走进生活,让孩子感受成功与喜悦。

在练习上我采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火车票上的时间,银行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小汽车的禁止通行时间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

5.不足之处:

练习太少,有些练习没有当堂完成,反馈不及时。今后教学时,要调控好时间,当堂及时反馈。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