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览室》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阅览室》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览室》教学反思1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笔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说学生已经掌握的列竖式的基本方法和书写格式,所以这节课重点就是要解决对退位减法算理的理解与掌握。以下是“阅览室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回顾自己本课的设计及教学历程,有以下一些收获与感受:
一、改编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材提供了一个阅览室的问题情境,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来自生活,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由于孩子们对阅览室不熟悉,所以我在教学时就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大胆改编了教材提供的情景,设计了班级图书角的实际情境,增加了数学的亲切感,让学生学得有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放手操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理。
本课的教学内容许多人认为,数学只要学生会做练习、会计算就行了。其实这只是完成了技能的目标,我们的教学要教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孩子对算理的理解是他们顺利、正确完成相应的习题的有力抓手,
一年级的儿童他们对很多知识的理解与获得都是通过直观形象思维达到的。数学的算理比较抽象,所以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直观操作。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堂上在探究30-7和25-8时,我让学生先摆一摆、拨一拨,然后再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建立个位不够减时从十位退1当10再减的初步表象,为后面列竖式打下基础。课堂上学生汇报展示、教师演示等多维度的直观、形象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亲历获取丰富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地展开探索,他们对算理的理解是感性的、自然的、也是有效的。
三、引导学生“多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数学课堂上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本课教学中就特意为学生提供了多次说的机会(同桌交流、边操作边说、师生合作说、),说摆法,说算理,说算法,说注意点。
在教学时我还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特意将竖式的书写与计算过程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孩子听。这样的做法有效降低了学习的枯燥感,真正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与同伴的.沟通、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条理性。
当然这节课的教学也还有很多的遗憾,如:虽然让学生动手了,可是给予孩子的空间和时间还是不够充分,很多不善于操作和表达的孩子得到的锻炼还不够。在练习的设计上还应该更精心一些,要丰富练习的形式,为孩子思维的锻炼与升华提供有效的帮助。
《阅览室》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要求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因为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在学习了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列出的算式才有退位减和不退位减,让学生说说哪几题算起来很容易,算一算,为什么另外几题算起来比较难,得出个位不够减,是退位减法,不仅揭示了课题,而且复习了不退位减法的算法,知道了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区别,知道了退位减法的难点,为什么不容易算,因为个位不够减。
在30—7=计算过程中学生有下面几种算法:(1)利用数的组成30—7=23,把30分成20和10,先算10—7=3,再算20+3=23 ;(2让学生通过观察摆出的小棒再写出算式的方法教学,,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到黑板讲解,我在讲评加强理解,巩固算法会更好。3)利用计数器演示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当十,加强理解,(4)竖式计算,对于数位的理解,孩子们可以说都会,整十数减一位数。
有了第一道题的铺垫我让学生尝试25—8这道题,几分钟过去,我巡视了全班独立学习的情况后,回到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下两道算式:
25-8=17 25-8=23
“同一个算式,在我们同学中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两个不同的结果?你认为哪个对?请同桌学生讨论:看看这两种计算结果的正误,对的要说出,错的要找出错因。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如果遇到个位数字不够减时该怎么算?孩子们都认为25—8=17是正确,第二种出现了这样的结果甚至学生当减数个位不够减时,居然倒过来减,对于减法的意义理解不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明白课堂上老师不仅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表达能力,更要注重后进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群孩子的身上,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争取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