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1
听了老师的网络课《阿里山纪行》,感受最深的是她丰厚的知识底蕴、环环紧扣的教学语言、和蔼可亲的教学态度和整节课中所弥漫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文学韵味。她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透露出对学生人性的关怀,体现出对教材准确的把握。总体来说,这节课有如下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体会作者渴望两岸人民情谊相融的愿望。
二、巧妙地运用学生熟悉的歌曲来解决难点。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赏析富有音乐性的语言。翟老师的方法是: 先让学生唱三种不同曲调的歌,体会歌曲不同的节奏美,再将歌曲与文字进行比较,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最后再分析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通过比较与阅读,既体会了文章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还加深了对课文作者“渴望两岸人民情谊相融的愿望”的理解。
三、站的制作,较好地呈现了学习内容,比较实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开放、交互、共享的平台,使学生能方便地利用这些资源。其中“阅读指津”、“跳读美文”、“品析美文”、“我展我才”、“百家争鸣”、“与我联系”等栏目的设置创设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
四、课堂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视。鉴于学生很少上这种形式的网络课,老师导入本课后,便介绍网站所设栏目及其内容,给与学生方法上的指示。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进行学习;接着分成小组讨论归纳并汇报如何阅读写景类的文章的方法;在难点的突破阶段,教师不断引导学生通过揣摩、比较、练读,以达到体会文章语言音乐美和情韵美的目的。
五、阅读设计科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教师由一开始带学生欣赏阿里山的图画美,到中间引导学生欣赏文章语言的音乐美,最后再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情感美,环环紧扣,且都牵动了对文章的整体阅读,呈现出板块阅读的科学性、层次性。
由于网络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本节课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1、采用 “听”“说”“读”“写”一体化的教学,本来是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的,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前面教学板块所占时间较多,后面显得很紧张,造成“百家争鸣”、“与我联系”这两个凸显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重要板块没有落到实处,削弱了课堂效果,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课交互、开放、共享的特点。
2、从整节课看,由于教师主控较多,使得学生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略显多一些。
3、网络技术上在某些环节还可以更优化些。比如播放的阿里山的迷人风光等图片不清晰。
4、《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移步换景的手法在课堂教学中虽不是重点,但不做梳理,听课者脑中就形不成整体感。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同时,可以对移步换景的手法加以强调。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2
阿里山纪行是一篇游记类散文,也是现代美学家吴功正的'一篇美文。教习本课时我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二、品味本文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后,做了以下总结:
比较好的地方是:
一、结合本文特点,在目标一中设计了导游角色扮演版块。请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今天游览的路线安排,理清本文的思路。课前把导游介绍行程的题目布置给学生预习,学生对课文心中有数了,介绍起来才会更生动。所以这个目标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很容易完成了。
二、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三、作为一篇游记,本文语言优美。我要求学生在书上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认为精彩的语句,做赏析批注。
四、以从《阿里山纪行》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做为小结,既能很好地让学生回顾了课文,又锻炼了学生的小结能力。
五、拓展作业以“我的校园”为题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写一篇短文,学以致用 。
不足的地方有:
1、教师的教学语言欠准确,如快速“看”课文。
2、对语言的品味学生的参与不够。应该多给时间给学生朗读课文,在反复的读中品味语言。
3、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
4、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5、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
6、缺乏一个恰当丰富的激励性的评价。
7、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
8、没有真正融情于课堂。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3
今天上了《阿里山纪行》一课,不甚满意。现列举十大败笔:
1、导语不熟练,不能做到目视前方。
2、第一个问题应该齐答。顺势引出的课文结构和开头、结尾的特点应该有更明晰的思路。
3、第三个问题处理仓促又费时,需要找合理引导学生的方法。还有,对于学生回答的内容缺乏必要的点拨,原因在于备课不够充分,对学生可能说出的答案没有准确的预测,如“青苔”“林区”,教师没有架好桥梁而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另外,这是板书的内容,可以不必展示幻灯片。
4、第四个问题神木的涵义理解很表面,忘了挖掘到其深层的意义。
5、第五个问题赏析语言时,缺乏一个规范的回答模式,如“我欣赏______________(句子),因为它用_____________(方法)_______________(好处)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或感情)”。缺乏一个朗读的提示或指导,以第五段为例,如“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要轻柔,“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禅的世界”形容词要读出重音,语速要慢,如“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要读出喜爱之情。缺乏一个恰当丰富的激励性的评价。
当然,语言的特点音乐美和情韵美也有硬塞之嫌。
6、导学归纳在“我欣赏了……”一部分关于五“美”教师有不必要的重复,“我学会了……”一部分除了移步换景、融情于景之外,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特征也是非常必要的。
7、反馈训练时间不够,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
8、临近下课,心理素质太差而语无伦次。
9、不停地为完成任务赶时间,凝固了思维,漠然了表情。
10、没有真正融情于课堂,这是最大的失败。
《阿里山纪行》教学反思4
《阿里山纪行》是我国著名美学家吴功正的一篇游记散文,作者用美学家审美的眼光来观察阿里山,用文学家细腻优美的笔触来表现阿里山,写出了一篇精致细巧的美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二:一,读,精读神木,领略神木情韵;二,品,读品结合,赏析美词佳句。
精读,领略神木情韵。在同学们找到描写神木的段落并齐读一遍后,师生共同探讨神木之所以被称为神木的原因,让学生带着对神木的敬仰之情再来读,然后,借助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对神木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然后,要求全体学生再一次有感情地来朗读课文,读出神木的参天雄姿,读出神木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精神和品质,读出这种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对神木进行了一次次深入的解读后,在师生情绪的极力渲染后再读的时候,可以明显感觉得到他们高涨的和朗读的气势。
品读,赏析美词佳句。进入这个环节后,由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从文中任选一处到二处来品析课文的语言,并感情朗读所选语句。学生们在赏析讨论时要读文章,发言交流也要读文章,,这样在读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品味到了文章的语言之美。可惜这儿做得有点散,面铺得太大,以至赏析得不够精彩。
总的来说,这堂课对神木的解读深刻、细腻,对学生规范表达的示范作用做得也较好,但对于如何在一节课里把读、悟、品巧妙地揉合到一起,在读中悟、读中品、品中悟,做到品读悟三位一体,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也应该是我以后阅读教学的研究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