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时间:2024-04-14 10:46:26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把儿童的现实生活作为主要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儿童生活实际开展教育,提升儿童的生活品质和能力,促进儿童发展,本节课力求体现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理念。

1.生活化背景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范例,它给予教师巨大的创作空间。在目标的引领下,实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整合,会使课堂更富个性风采,更富创意。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我市具体情况,特别是展现我市山区的变化,采用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这些新颖有趣的信息补充,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相得益彰,不仅提炼出对生活的新的感悟,还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关切与热爱。

2.过程性探究

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材料,我安排四个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谈论、辩论、畅想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掌握交通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在活动中也得到情感的体验。

3.创造性实践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启发。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交通问题带来的问题》一课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我给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两个关键词:一是观察,二是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了解现代社会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末来的绿色交通。

我认为,品德课不是对儿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以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为载体,综合了许多孩子身边有关的交通问题,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多贴近生活。

就本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着眼观察。

我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

(1)我利用新闻导入本课,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车多,

? ? ? ? (2)运用本学校校门口“周末接学生造成交通堵塞”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通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3)用身边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安全问题。随后,我利用学校周边交通图,让学生对安全问题畅所欲言,进而介绍一些身边的交通标识。学生看到熟悉的路段,发言积极,十分投入。

第二,着力轻松。

我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交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营造、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采用活动化学习的形式进行,因而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提问也是开放性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异性,提高的层次性。如在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尾气危害时,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能源、绿化、过滤等多个方面思考,从而解决汽车带来的污染问题。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展望家乡未来,为家乡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了,我感觉到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在承担建设的重任。

限于本人水平与能力,总觉得有些不尽人意之处,还可以再加以改进。上完这堂课后,经过几个老师的互相交流,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所设计的环节太多了,整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一些交通事故数据后,我让学生谈谈该对司机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很积极,我也没来得及适时调整引入下一环节,所以后来在讨论解决“尾气危害”时,时间有点仓促。老师应该理性地掌握时间,后来想想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简单带过,学生在讨论自己平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时就已经达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再让学生说说司机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规则,有点画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学生一起观看交通带来的问题时,因为要考虑下面的思路,没有和学生一起观看感受,没有做到和学生共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从容清晰地思路,这是我以后要注意追求的。

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学设计时能化繁为简,从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课堂能有“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淡定,让课堂能收放自如。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时,我给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两个关键词:一是观察,二是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了解现代社会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末来的绿色交通。

我认为,品德课不是对儿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以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为载体,综合了许多孩子身边有关的交通问题,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多贴近生活。

就本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着眼观察。

我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

(1)我利用复习旧知导入本课,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实感受认识到中国的交通发展迅猛给生活带来方便,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大意,并展示了一系列图片资料,让学生看到了交通给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

(2)我运用本学校校门口“接送学生造成交通堵塞”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通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3)在教育学生要注意交通安全时,我展示了小学生在马路中间踢球造成车祸、不满12周岁上路骑车违反交通规则的课件,用贴近生活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安全问题。随后,让学生对安全问题畅所欲言,进而介绍一些身边的交通标识。学生看到熟悉的路段,发言积极,十分投入。

(4)在谈到治理交通污染、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我展示了政府在交通方面是怎样治理 ……此处隐藏6153个字……的学习与努力,做为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性格脾气,书籍的涉猎,生活阅历,兴趣爱好等等的积累沉淀。我更深深的体会到,在课堂上做好评价的前提,首先老师是一位认真的倾听者。因为准备课,连续几天熬夜,有些疲惫,思维有些卡壳,没有了听也就无所谓的评了。

2、问题设计有些随意。有一部分问题过小,价值不大,缺少思维含金量。仅需要“对”或“错”的判断而已;而有些问题过大,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梯度不够。如本节课中,引用了网上的一段关于食品安全的调侃段子作为案例,出示问题:怎样摆脱这种“爽”的生活?在学生讨论中我发现,这个问题太大了,它不是单方面的责任,而是有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甚至还有监管部门,国家的法制建设等等,学生们考虑时却相对单一而集中,费了不省时间。如果把它分解为几个小问题:要想摆脱这种生活,哪些人负有责任?他们各自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应该更容易思考与解答。

有一点还值得自己欣慰:各环节的设计,案例的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一天恰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导入时进行了时政播报,也是政治课的一大特点;中间选用的案例,都是近年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毒胶囊事件”,“典型的食品安全事件”;采用了学生们喜欢的形式:漫画、网络段子、视频(中间有一段歌曲改编),以诙谐幽默的形式接近了学生与教材、社会的距离,营造了融洽的课堂气氛。

困惑:在课堂上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实这一点不是个新课题。就自己而言,从未正儿八经坚持来做,常常碰到课堂沉闷,学生无话可说时,让学生自由讨论一下,更多时候形式远远大过了作用。

一节课结束了,遗憾很多,我会一直努力!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3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本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热爱家乡教育的第一篇,根据教材三课的顺序编排,分别要求学生从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我的家乡在哪里)、自然人文环境(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家乡的文化(浓浓家乡情)三方面来了解家乡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的第一课时中,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从而加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势必要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一些地理知识(如我国的行政区划、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及鄂尔多斯的地理位置等);还要适当的设计一些能引发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升华这一感情的环节。反思本课,从优缺点两方面来说:

1.优点:因为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在新学期寄语、一分钟安全提示方面做得很好,很好的沟通了感情,学生对于老师寄语的希望很认同,也很受鼓励;在歌曲《我的家乡内蒙古》的歌声导入中,学生基本能绘声绘色的描歌曲中家乡的优美风景及演唱者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在出示的祖国版图中,学生能踊跃的说出第一眼看到的和感受到的祖国的形状、祖国行政区版图的印象。从这几点而言学生体会到了一些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

2.缺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大部分的时间用到了“看地图找家乡”这一块,之后本想以画家乡的轮廓及景色为结尾来升华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的这一环节却没时间做。分析原因,第一,我想是因为想要给学生拓展更多的地理知识,没有把握住本课的重点。第二,我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查找和学习一些地理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完成题单,这样,课上就会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动,也节省了学生书写这些内容的时间。

品德与社会是门开放的学科,有各种知识的融合,但思想品德的教育仍然是每一节课的重点,这一点是我的困惑,更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4

我讲授了《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自己的家乡,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孩子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评价学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提问学生,应多关注学困生。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一课以"家乡"为例,给我们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的空间。因此,我在组织这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以"家乡"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对象,是遵循了客观实际,因为在六小学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本地人。但也有小部分来自外乡,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是尊重了他们的家乡意识。让他们把家乡当作自己第二个家是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全班同学团结一致,一心爱家乡,为整节课奠定感情基础,便于开展教学。

2、会看地图是学好这课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来找到吉林的位置。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多方位地思考,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说清楚吉林在哪里,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扩散性,又让学生心中牢记吉林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3、在找完吉林并说清它的地理位置后,学生个体就获得了经验,能够根据比较正确的方法在吉林地图上找到吉林市,并表述吉林市的地理位置。这部分活动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活动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清楚家乡在哪里,也培养了他们对问题的判断、解决能力。

4、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一是充实教学内容,在认识吉林省地区图的基础上,稍稍了解各县、市、区代表性的景点;二是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找到相关资料,有的介绍自己在风景区游玩时的情景,有的介绍该风景区的特点……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燃起作为吉林人的自豪感。既而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使整堂课的气氛达到高潮,也着实激起了学生和老师心中那份情,那份爱--我是吉林人我骄傲。课后作业的布置为了下课《我来做个小导游》做准备的,了解了家乡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后,就要学会以一个小主人的身份来介绍吉林。]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本单元"爱乡"教育的首篇,它的定位应该是"常熟到底在哪里",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接下来的《我来做个小导游》、《家乡特产知多少》和《了不起的家乡人》,爱乡的情感并非在这节课中就要燃尽,而是慢慢渗透在这单元中的教学中。而这课的地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强调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学习和掌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准确地把握其中各门学科的知识要点,发展能力。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