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4 03:06:09
化学教学设计15篇

化学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教学设计1

一、分析教材(备教材)

备好课的前提是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这就是我们教师要备课,要常备课,常备常新的原因。正确理解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抓住重点

(1)初中化学知识点

根据中学化学《课标》,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角度大致划分为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在《中考说明》中归类非常详细。

(2)知识点的作用

把握教材内容的核心所在,就是要确定教学的重点。所谓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中心内容。核心内容具有后延续性,对后续的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不一定是考点,有可能渗透在考点之中。

例如:原子的结构决定离子的形成,离子的形成决定化合价。

氧气的化学性质决定分析物质化学性质的方法,决定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药品的取用原则。

2. 领悟教材的教学价值

挖掘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就是要分析和挖掘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对学生认知结构、技能、思维培养等的作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如对化学现象进行分类、提出有关的假设、设计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等。” 因此,在化学教学设计中,对教材内容的教学价值分析和挖掘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特点所在,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重要依据。

[案例] “第五章 燃料”的教学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种元素多种物质

本单元中涉及含碳元素的一系列物质,如碳的多种单质、氧化物及碳酸、碳酸钙等,一方面是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碳的多种单质,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等内容,反映了同一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相同两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化合物的化学观念,加深了对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质的多样性的认识。

2.初步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学科思想

通过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初步建立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特点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结构特点的反映;物质的性质影响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一定性质等化学学科思想。

3.建立实验室制取气体思路

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实验技能。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是在氧气制取的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

4.学会“对比”科学方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思路,蕴含着“对比”这一科学方法的学习。如碳跟氧气的反应,实验条件不同,反应产物也不同。通过对照、比较,可以找出不同物质性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寻找共性可以建立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发现特性是为了不同物质之间的区别,从而理解物质的鉴别方法以及不同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理。

5.认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以及工农业生产的联系

碳元素与人类关系密切,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钙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一氧化碳有损健康,二氧化碳对环境有影响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的问题做出价值判断。

6.建立物质转化观

在此之前 ,学生通过学习氧气O2知识,从化学角度认识某一具体物质的一般思路已有了初步了解。本单元的重点是引领学生从单一物质的学习向含有同一元素的多种物质的学习迈进,帮助学生初步把握物质间的联系,找寻物质间的转化规律初步建立物质的转化观。

例如: 在粗盐中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方法中作为选择合适的药品的依据。(铁铜混合物除去铁的方法)(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混合物中除去一氧化碳的方法)

因此,学生学习本章 ,不仅仅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的领悟和学科观念的初步形成。

二、分析学生(备学生)

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与技能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影响到对新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通过多种方式了借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认识、已有认识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什么作用、新旧知识的逻辑关系如、;哪些新知识的学习可以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哪些新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等,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困难

难点是指学生理解和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内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某些关节点。难点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分化点,部分学生因此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它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点,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优质材料。

要根据具体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确定教学难点。一般来说,难点的产生原因是:(1)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难易理解,(2)一些化学反应原理属于微观世界,不能直接感知,难以形成真实的表象;(3)一些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用语等多而复杂,容易混淆不便记忆。

三、确定教学目标(对于学生是学习目标)

教学活动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那么,教学目标对老师就是一个“导演”的方向,对于学生是学习过程中要达成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是非常明确、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目标的把握与测量。

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既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又要保证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由于每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代表着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在注重教学目标全面性和整体性的同时,还应注意保持教学目标间的平衡和侧重。有的内容宜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有的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着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样才能增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应表述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教师打算做什么。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可能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水平,应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目标。

例如:《原子的构成》

1、以汤姆森发现电子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原子内部的结构奥秘。

2、根据原子核外电子的能量及运动情况分析,推论出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此处隐藏19901个字……aCl、Na2SO4、NaNO3、NH4Cl、(NH4)2SO4

【学生回答】MgO、Na2S、NaCl、Na2SO4、NaNO3

【教师补充】NH4Cl、(NH4)2SO4也属于离子化学物。

【教师总结】离子化合物存在于:(1)活泼金属(指第一和第二主族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指第六和第七主族的元素)间形成的化合物。(2)金属元素与酸根离子之间形成的化合物(酸根离子如硫酸根离子SO42-、硝酸根离子NO3-、碳酸根离子CO32-等等)。(3)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之间,或铵根离子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例如NH4Cl、NH4NO3。(4)NaH、KH等活泼金属氢化物。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如何用电子式表示Na2S的形成过程。

解析:用电子式表示如下,教师要强调带有相同电荷的离子分开来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布置作业:元素的原理除了可以通过离子键形成物质之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形成物质?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化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高温下活泼。

(2)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

(3)初步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知道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2)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单质碳的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认识。

三、教学模式:

从常用的“启发——掌握”模式转变为“引导——探究”模式、“激活——同化”模式。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工具:

演示实验仪器

六、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前面学习了碳的单质,现在我们来回顾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

[引入新课]这节课接着学习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思考]我国古代一些书画家常用墨,墨是由炭黑制成,书写或绘画制的字画,能够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这是为什么呢?

[理论探究]请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碳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从碳的原子结构可以看出,最外层只有4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既不容易得电子,也不容易失电子。所以在通常状况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墨汁或碳素墨水书写或绘制字画,年深日久都不会褪色。

[阅读]在常温时,碳的化学性质是不活泼的。碳受日光照射或空气接触,都不容易起变化。

[板书]

一、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稳定性)

[提问]在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如果温度升高,碳的活动性

又如何呢? [板书]

二、碳与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教师]请同学们回忆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写出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1、碳的可燃性 C+O2

CO2(氧气充足)

[思考]空气污染物中有一种碳的氧化物,你们知道是什么气体吗?它是怎样产生的呢?

[讲解]当碳在氧气不充足时,燃烧会生成CO 。[板书] 2C+O2 2CO(氧气不足)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当反应物的量不同时,生成物可能不同。例如碳与氧

气充足时,反应生成CO2,碳与氧气充足时,反应生成CO。

[提问]大家思考:

(1)这两个反应是不是氧化反应呢?

(2)这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吗?

[提问引入]在温度较高时,碳能够与单质氧结合生成CO2或CO,那么碳可不可以与某些氧化物中的氧结合呢?例如CuO。如果能,反应会生成什么物质呢?

[板书]

三、碳与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 [展示实验仪器]

[演示实验] 氧化铜与木炭混合加热。[提问]我们需要哪些实验仪器?

1、边操作边讨论:气密性的检查、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装配顺序及装配要点等。

2、引导学生反应物是两种固体物质,并需要加热,所以采用固固加热型的实验装置。

3、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①反应物颜色的改变;②石灰水是否变化。

4、实验完成后,向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提问] 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反应产物是什么?

[学生]反应中看到有红色物质出现,说明有Cu生成;小烧杯中有气泡产生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

[板书] 书写化学方程式:2CuO+C 2Cu+CO2↑

[提问]在反应中,碳与CuO中的氧结合变成CO2。这是什么反应? [学生]氧化反应。

[讲解]CuO失去氧变为Cu,像这种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讲解]那么是什么物质夺取CuO中的氧,促使CuO发生还原反应呢?是碳。因此,

像碳这种能够夺取氧的物质叫做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另一方面,CuO提供氧,被称为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板书]

[讲解]可以看出,反应中如果存在得氧则必定存在失氧,即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必定同时存在。我们称整个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

现代钢铁用焦炭从铁的氧化物矿石里冶炼出铁。即3C +2Fe2O3 4Fe+3CO2↑

工业上运用碳与二氧化碳来制造煤气CO。CO2+C 2CO(吸热反应)

↑C:得氧,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发生氧化反应

CuO:失氧,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发生还原反应

[小结]

碳的化学性质:①常温下不活泼。②高温时活泼,碳具有可燃性与还原性。

[课堂训练]

1、写出由碳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和,前者表明碳具 有 性;后者说明碳具有性。

2、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A)稳定性 (B)吸附性 (C)可燃烧 (D)还原性

3、下面关于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的说法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黑色粉末无变化,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有红色物质出现,石灰水无变化

C、有红色物质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黑色粉末和澄清石灰水都变红色

4、试管中装有黑色粉末,一种单质C和另一种物质D,加热后变成红色固体A,

同时有一种无色气体B生成,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现象判断:A B C D

《化学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