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9 16:31:09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此诗,能够理解翻译。最好能当堂背下来。

2、体会诗歌阔达苍凉的意境之美。

3、理解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诗歌的朗读背诵和理解翻译

2、难点:诗歌的情感意境理解和描绘。

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生活中有没有遇到委屈的事情呢?

通过同学的回忆,体会委屈的情感,建立一个情感联系,跟诗人感情互通的目的。

比如被父母批评,不被同学朋友理解,因为送同学回家晚了,被家长批评。跟家长出门,指导的道路正确却不被采纳等等。

同时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很快的进入课堂氛围。

那么,历史上,有一个人,比起你的事情来说,是倒霉头透顶了。——设置悬念,引出此诗的`作者和经历,了解此诗的写作背景。

2、介绍作者生平遭遇播放陈子昂图画。

简介:陈子昂幼而聪颖,少而任侠,年十

七、八,尚不知书。后因击剑伤人,始弃武从文,慨然立志,谢绝旧友,深钻经史,不几年便学涉百家,不让乃父。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3、此诗背景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族叛乱,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参谋军事。武攸宜轻出兵,致使前军陷没。陈子昂热情进谏,并自荐分麾下万人为前驱,但武氏以书生轻之,不纳。数日后,陈子昂再谏,激怒了武氏,将其贬为军曹。此时的陈子昂,满怀悲愤。登临幽州台,写了一首诗。

4、播放幽州台景观,指出幽州台地点,引起学生参观吊古的情怀。谁去过北京?谁去过北京的大兴?

凡是去过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肯定感兴趣。而且,因此会加深印象。

5、介绍幽州台

幽州,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6、看到此台,陈子昂什么心情?引出诗歌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7、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自读。读给同桌挺听。找同学朗读。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朗读。

8、翻译解释。

翻译词句,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阔达。怆然:悲伤,凄恻。涕:古时候指眼泪。前:向前看。念:想到。翻译诗歌内容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圣明。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苍茫一片。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9、分析探究

前不见古人,古人指什么人?后不见来者,来者指什么人?

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这道题只要学生描绘,基本就没问题。学生同桌讨论,再然后找学生描绘。登台远眺,宇宙苍茫,孤单寂寞。

诗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同桌。然后找学生回答。只要学生说的词语接近,就让他们记下来。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寂寞孤独,悲凉悲戚。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对英明君王的渴望,和自己人生的苦闷。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悠远辽阔。

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诗人登台远眺,产生怎样的联想?

联想过去赏识贤才的英明君王和现在自己悲戚的遭遇。由此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这个是为了巩固学生的记忆,在前面,已经总结过。最后小结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2

一、导入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人邹(zōu)衍(yǎn)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ruì)、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

2.试译诗句。

怆然: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参考: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五、诗歌赏析

1.诗的前两 ……此处隐藏15730个字……,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诗歌的后两句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四、品味情怀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1、学生自读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师:是啊,作者生不逢时的惆怅之情、怀才不遇的哀叹、报国无门的悲愤、知音难觅的苦闷、建功立业的渴望、理想破灭的痛苦在这里集中体现了

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质感。

“怆然而涕下”逼真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师:译文: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

五、艺术特色

1、景藏情中

藏于情中的“景”是一种“虚景”,它来自诗人的情思,但它反过来又进行负载和寄托。诗人的直抒之情、“虚景”所载之情与景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种孤寂、幽深、寥廓的意境。

2、沉郁悲壮

诗人旷视四野,思接千载,把悠悠之天地、古今之贤人统笼于笔下,然后直抒胸臆径吐块垒。哀而不伤,悲中有壮。

3、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

六、拓展

1、课外读读陈子昂的诗作

2、试着改写这首诗,注意人物的心里描写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体味诗歌中所流露出来的孤独寂寞悲哀的情绪。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位大唐诗人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作者介绍、诗歌背景

选自《陈子昂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三)识记注释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wěi),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念:想,考虑。

3、悠悠:?没有穷尽。形容时间长,距离远。

4、怆?chuàng然:悲伤凄凉。

5、涕:古时指眼泪。?

(四)初读古诗。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

提示:这首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其实这首诗融“楚辞”与汉魏的“歌”两体而成)“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相机划出诗的节奏)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五)深入理解(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师生活动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师: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

时间(前--后)

师:“古人”指谁?“来者”指谁?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师:这句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2)后两句诗又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

当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