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6 10:38:07
《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颐和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读及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习完位于北京的长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位于北京的一处被录入世界遗产的景观。同学们知道现存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哪三大吗?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和圆明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景区地图,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我们今天学习《颐和园》。

板书:18、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认读

自由朗读,开火车,再全班齐读。

(你们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课文要学习的多音字是哪一个啊?)

老师黑板展示易错字。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按照什么游览顺序写的?

(3)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游览先后顺序,总分总结构)

作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文章是按照什么浏览顺序记叙的?

三、文段分析

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啊?将每个转换的景点,段与段形成一个过渡连接。所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呢?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先游览了哪一个景点?长廊。全班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1)长廊长,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2)画多,漂亮,美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你们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呢?上一课学习长城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那么,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 智慧。

(3)长廊两旁给你怎样的感受? 自然美景。风景美。

全班齐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呢?

从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走完长廊,作者还去到哪些地方呢?

读一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我们先看第三自然段,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

万寿山上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

介绍完佛香阁、排云殿,作者向我们介绍了?

万寿山前的昆明湖

最后呢?从万寿山下来,我们跟随着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昆明湖的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

同学们知道了这些景点了,你们有没有对哪些景物是特别喜欢的。

现在:

自学要求:

1.选择最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_______”划出来。

2.划完后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汇报要求: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物;

2.读一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

3.讲一讲景物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有谁喜欢佛香阁的,请举手。

(学生汇报) 外形精美。高。

只回答了高:佛香阁仅仅给你们的感觉是高吗?佛香阁的外形是怎样的啊,黄色的琉璃瓦又如何?说了外形的精美,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只回答了外形:老师给你们提示:从“耸”字感受到佛香阁的什么?高。

走完了佛香阁,我们来到了排云殿,有哪些同学是喜欢排云殿的呀?

(学生汇报)雄伟壮观。“一排排金碧辉煌”。

那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观察点是什么?

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离开了排云殿,我们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看,正前方看到了什么?喜欢昆明湖的同学又在哪里呢?

(学生汇报)静、绿。

还有哪里写出了昆明湖的“静”?

我们看一下这句的“滑”字,如果老师将“滑”改为这个“划”字好不好呢?为什么?

为什么第一个“滑”字会显得更静?滑,用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这样的滑,湖面的波纹痕迹会很大吗?

如果用“划”,你们想一想,划船的时候,船桨使水荡起波纹,这种时候你们会觉得湖面是静的吗?

所以,这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景色的呢?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哪里呀?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离开了美丽的昆明湖,我们看到了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谁喜欢十七孔桥的呢?(学生汇报)

哪里看出了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 智慧。

四、布置作业

1.阳光评价2.小练笔

3.家听、抄词、拼音

五、板书

长廊(内-外)

颐和园 万寿山(下-上,上-下) 颐和园

(又大又美) 昆明湖(远-近) 美景说不尽

《颐和园》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 ……此处隐藏29467个字……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对于颐和园的情况了解不多,但学习兴趣比较高。

教学构想

教学中,在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了解后,再深入到描写每一景点的部分,通过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到祖国的美丽。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陶冶爱美情趣。

学生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又大又美丽的公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教师板书课题。)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请6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

(四)总结全文共分5段。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描写景色的句子。

(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找并划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出示投影。齐读,欣赏颐和园景点之美。

四、逐段学习,理解内容。

(一)默读第1段。思考:颐和园的特点是什么?(又大又美)

(二)指名读第2段。

1、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儿的?

2、长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三个意思)

(l)长是从哪儿看出?从整体和外部介绍。(出示投影片)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一句用翔实的数字,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

长(一眼望不到头),具体数字700多米,273间(说明很长。)

(2)从内部介绍长廊,横槛上五彩的画。

(3)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学生体会长廊彩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展开讨论。(内容丰富、体裁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齐读第三段。思考:

1.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哪些特色?(出示图)

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黄色琉璃瓦。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耸立。

2.耸立说明什么?(排云殿高)一排排说明什么?(占地面积大)

3.登上万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划出表示颜色的词)重点讲了昆明湖景色及特点。(出示投影片)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让学生体会:这句抓住了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名读第4段。

1.这段都介绍了什么景物?长长的堤岸湖中心小岛十七孔桥

2.重点介绍了什么?怎样介绍的?(出示投影片)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句让学生体会:句子是抓住桥洞多、石柱多、雕刻的小石狮子多的特点来描述十七孔桥。再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齐读第5段。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师生讨论,畅所欲言。(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感情,与第1段相呼应。)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听录音

六.总结全文

(一)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什么?(指板书)

(二)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三)文中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爱的句子。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特点:(长、美)(建筑美)(静、绿) 桥洞多

石柱多

小石狮子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课文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会领会表达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再读课文,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听写,检查生字词。

3、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二、从课文内容入手,领会表达方法

1、启发学生通过具体词句,回顾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出示投影片:

(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先读一读句子,再说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1)作者用具体翔实的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的多的特点。

(2)作者从万寿山脚下,取仰视佛香阁的角度,用“八角宝塔形”“耸立”“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等词语,生动描写了佛香阁的高大、富丽和壮观。

(3)作者抓住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用“镜子”“碧玉”做比喻,把昆明湖水静和绿的特点,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再联系下文的“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动态描写,反衬昆明湖的静。

2、引导体会写作顺序及每个景点段之间的联系。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三、扩展练习,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课文,重在方法指导。

2、检查背诵情况(2---4自然段)。

四、全文总结。

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颐和园》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